WB
WB
文章目录
  1. 1. 前言
  2. 2. 冗思:祝福或诅咒?
  3. 3. 不编故事,而是去体验故事
  4. 4. 结语:我们既是特别的,又是平凡的

想太多是一种病

前言

有一个寓言故事叫“两个和尚”:

甲和尚与乙和尚是两个不同庙宇的住持,他们都想到天竺取经。

甲和尚在一间香火鼎盛的庙宇,他把自己要去天竺取经所需的各项花销列了一张表,将此表向信徒公告,信徒纷纷捐款响应。过程中,甲和尚会想到一些新的需要,于是尽管收到不少善款,他仍觉得需要更多时间准备。

乙和尚在一间小庙,香火不旺。他大抵列了一些旅程需要的花销,募得差不多款项后,他便决定上路。有些民众听到乙和尚要上路,问他是否还缺点什么,乙和尚说:“我是和尚,要是路上缺了什么,我化缘便是。”

几年过去,乙和尚满载经书回乡,甲和尚仍未踏上取经之路。

在我的工作现场,经常会遇到一种求助者。他们有些是未成年的学生,有些是成人,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“甲和尚困境”,想得很多,却无法实质性地迈进一步。

他们会陷入困境,不代表他们的能力有问题,或是缺乏需要的资源,亦即并非因为个人能力或资源无法满足他们的企图,所以他们才没办法去行动,去实现他们的目标。

当中有些人,甚至比一般人在学识、思想和认知能力上更有积累和优势,但他们就是无法在需要选择的时候,痛痛快快的做出选择。而是在过程中耗费许多心力、时间和精力,导致还没选择,就先累倒了。

有时候,旁人无法理解他们的别扭,因为这些人在别人看来往往“选择很多”,而这对于没有什么选择空间的人来说,无疑是令人羡慕的。这也让选择很多,也想很多的这些人更不愿意诉说痛苦,毕竟他们也不喜欢听别人说他们凡尔赛。

这种“想很多,却无法付诸行动”的困扰是怎么形成的,又该如何解决,下面我们就谈谈这个心理现象。

冗思:祝福或诅咒?

一般来说,我们不会轻易把一种现象用二分法,分成“正面”或“负面”的,因为人类的心理现象和活动,如果没有放在一个现实的情境中思考,就轻易做正面或负面的评价,只会流于简单粗暴,非但没办法让我们对心理现象和活动产生误解。

比如谈到“暴力”,我们一般都认为暴力是不好的。但暴力的本质是一种“攻击性”,当我们能把攻击性用在抵御外在危险,或者合理的运用于竞争中,那么这时似乎也没那么不好了。

同样的,我们一般把“温柔”视为正面的,但如果一个人碰到欺负他的人也很温柔,这可能更像是一种软弱,而且这个人可能会因为软弱而受害。这时,温柔还是正面的吗?

回到“想很多,却无法付诸行动”的困扰,这可能是一个人陷入“冗思”的内耗状态。

冗思(rumination),指的是:一个人想很多,并且他无法控制自己不去想。

就像有些人明明只是想要在淘宝上买个几块钱的小东西,结果他一刷淘宝,看了几十家店,却迟迟下不了决心。他在这件事上付出的时间成本,远远那样东西的成本。比如他可能是个一小时咨询费上百元的律师,结果他却为了几块钱的东西,几天都没办法好好工作,影响收入,显然得不偿失。

与冗思类似的心理现象叫“反思”,反思(Reflection)同样指一个人不断在想事情。差别在于,处于反思的人,他不会因思考而妨碍行动,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停下思考。

比如同样是刷淘宝,他看了几家店,觉得差不多满足心意就下单,跟着就去做其他更重要的事情。他不会因小失大,不会出现失控的状况。

两者的差别,除了冗思的人处于失控状态,反思的人不会处于失控状态。还有一个不同是,冗思者会呈现“过度的完美主义”,他们好像一定要做出最完美的方案,才能进行后续的行动。

可是世界上没有完美的规划,毕竟想跟做、理想和现实是不同的。就像前面故事中的乙和尚,他看旅行所需的物品准备的差不多,他就上路了。他知道过程中难免会有差池,必定不可能事事都像预期的那样完美,但这就是生活的常态。

所以过度的完美主义者,他们其实有着过于理想化的思维模式。他们活在一种奇特的想像中,认为“如果我能做好万全的准备,我就肯定能控制一切”。

完美主义者的操控感特别强,但这也导致他们难以面对丝毫的变化。从中衍生出冗思的人和反思的人,当中的另一项差异,就在于他们对于变化出现的反应。

当事情不如预期,比如一个小家庭,先生为了假期出游做了许多准备,结果当天刚好碰到预料之外的意外,他会思考“接下来该怎么办”,但他不会责怪他人,包括责怪自己“怎么那么笨!”“都是XXX的错!”

他会就事论事的思考,好解决问题。

冗思者,他们通常会有责怪自己,或责怪他人的言行,因为他们太需要控制一切了!一点点失控都会让他们抓狂。所以他们才会不停的想、不停的想,毕竟有些事情只要不去做,那就不会失控了。然而,“抱持不切实际的想法,无法走出来”,这本身就是一种失控。

毕竟想多想少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能否活得自在、放松,而不是总处在忧虑、紧张,导致身心失调,生活也饱受负面影响的状况。

不编故事,而是去体验故事

通过上述解释,不难发现,冗思者特别善于“编故事”,导致他们活在故事之中,这些故事通常包括以下三个情节:

・过去:某一次事情没办法,都是因为我不够细心……

・现在:现在我要比过去更仔细,避免任何意外……

・未来:如果我实现目标,一定是我事先规划的够完美;如果我没有实现目标,一定是我事前作业有问题……

若要舒缓我们的冗思状态,让我们不再因此焦虑、紧张,我们得一定程度告诉自己,我们不是人生故事的“编撰者”,我们是人生的“体验者”。

所以我们可以在我们处于冗思时,提醒自己是否处在编造三个情节的状态,然后提醒自己,要去体验故事,也就是体验生活本身,这时我们要主动告诉自己去体验过去、现在与未来带给我们的“感受”。

如果你愿意尝试,你会发现,当我们愿意接触那些感受是确实存在的,我们就会放松一点,因为我们知道我们不是在做事,而是在跟自己打架,而我们需要的是停下跟自己打架,停止跟自己闹别扭。有些事情很糟糕,但那些是感受,而非现实:

・过去

那一次,我确实犯了一些错误,事情弄得很糟糕。回想起来,我仍觉得丢脸、不好意思。是的,这些感受糟透了。我不喜欢那些感受,也不喜欢那样的自己。

・现在

现在的我比过去更有能力,更能把事情做好,但我老是想起当年犯错所带给我的负面感受,我知道这才是我不想面对的。我渴望被看见、被肯定和被认同。

是的!我想要好的感受,但我也要承认会有负面的感受。(做几个深呼吸,然后说出所有当下的感受,直到觉得都表达完了,去感受自己的身体是否放松了些)

・未来

写下给自己的祝福,还有一些加油打气的话。还可以寻求身边的人给予支持,让他们为自己加油、祈祷。在彷徨的时候告诉自己:阻碍我的不是能力,而是我内心对负面感受的害怕,比如旁人看我的眼光,所以我可以去做,因为感受不等于行动本身。

还有一种方式,就是我们彻底想像失败,要想的非常非常彻底,然后我们会发现,彻底失败其实还挺难的,相较之下,有一点点失败也许没那么糟糕。

(上述做法和想法都能一定程度舒缓我们的焦虑)

结语:我们既是特别的,又是平凡的

某个角度来说,思考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。有时当我们想到开心的事情,我们会不由自主地乐呵呵的。

但当思考成为一种负担,那就不怎么让人开心了。

背后的动力,在于人总想感受“我是特别的”,因此会有一连串自我验证的行动,但我们并不是通过“一定要成功”、通过“成为不会犯错的人”才显现我们的特别,这都是社会上某些偏颇价值观加诸于我们的压力。

我们很特别,但我们同时也兼具人性,包括我们有优点,也有缺点;有做得好的时候,也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。

我们要接纳我们自己,如实的,这不需要思考。因为接纳自我是一种爱,而爱人不通过思考,而是通过感受。所以处理冗思,依靠的是感受,依靠的是我们对我们自己的爱。

支持一下
扫一扫,支持一下
  • 微信扫一扫
  • 支付宝扫一扫